□本報記者 趙一諾
將人類“耳朵、眼睛和嘴巴”的功能延伸到水中,,最大限度令水中航行器減振降噪,,增強安全隱蔽性,同時更靈敏地捕捉對方的蹤跡,,成為黨的二十大代表,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哈爾濱工程大學楊德森教授畢生研究的核心內容,。
作為我國水聲工程領域知名專家,、水下矢量聲學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先行者,,楊德森與水聲事業(yè)結緣40余年,像一部無聲的水下聲吶,,把自己一生深深潛入大海,,為祖國萬里海疆打造水下“千里眼”和“順風耳”。
40歲那年,,楊德森帶領團隊突破多項關鍵技術,,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套矢量聲吶,建立了水下聲場的矢量探測模式,,矢量聲吶由此誕生,。
矢量探測技術提出之初,理論與實踐探索異常艱難,。楊德森說,,那些年最苦的不是探索方向的煎熬,也不是試驗中的辛苦,,而是在各種壓力與期盼之間,,無法言說的孤獨與迷茫。
最后測試中,,當矢量聲吶第一個信號出現(xiàn)在屏幕上時,,團隊一下沸騰了,所有壓力在那一刻瞬間釋放,。那次試驗成功是中國水聲由標量邁向矢量的里程碑,,使我國成為掌握這項技術的少數(shù)國家之一。
水中目標的低頻段噪聲降低,,一直是水聲領域的世界性難題,。近年來,楊德森試圖用一種新方法實現(xiàn)突破,。
沒想到,,一個經過理論推算感覺完全沒有問題的項目,在試驗階段就被困住了,,而且一困便是11年,。
2011年初,楊德森和大家商量:“最后再堅持一次,,如果還不成功,,咱們就不做了?!?/p>
又是沒想到,,外場的最后一次試驗竟然成功了,跳動在屏幕上的試驗結果令在場隊員激動不已,,11年的漫長時光終于換來了“高光”時刻,。
矢量水聲技術在不斷優(yōu)化升級后,,走向深海是必然。水密問題成為水聽器走向深海的又一個難題,,在淺海試驗從未失手的設備,,一進入深海便反復出現(xiàn)水密問題。這個問題,,困擾了楊德森團隊半年之久,。
有一天,楊德森在步行上班途中,,突然想到異種材料之間的水密問題,,為什么不換個角度從整體去思考呢,?結果,,新方案僅用一天時間,就解決了“糾纏”半年之久的難題,。
教師,、黨員,是楊德森心底最神圣的角色,。每年新生開學,,哈爾濱工程大學都會邀請楊德森做專業(yè)導論,他的開篇總是一張?zhí)貏e的地圖:“從你成為哈工程的一名學生起,,請記住,,我們的國家還有300萬平方公里海疆需要守衛(wèi),這是每一個水聲人必須有的責任擔當和信念情懷,?!?/p>
楊德森先后獲得全國創(chuàng)新爭先獎章、國家科技進步獎數(shù)項,,他的團隊是全國首批命名的“黃大年式”教師團隊,,國家萬人計劃重點領域創(chuàng)新團隊、教育部優(yōu)秀創(chuàng)新團隊,、國防科技創(chuàng)新團隊,。
從教41年、黨齡40年,,楊德森一直嚴格要求自己,,師者風范、黨員形象已隨著歲月刻在骨髓里,。
在試驗現(xiàn)場,,為更好接收聲音信號,楊德森經常白天黑夜連軸轉,;出海時,,床位不夠,,楊德森晚上睡在操作間,白天卷起被褥干活……
出海是一件辛苦事,,在海上顛簸幾天身體會出現(xiàn)各種不適應,,可實驗周期一旦排好,就必須風雨無阻,。
“能付出是一種幸福,,被需要是一種價值?!睏畹律瓐远ǖ卣f:“我將盡我所能,,推動我國水聲事業(yè)進步一點,再進步一點,,圓我們幾代人海洋強國的夢想,。”
圖片由哈工程提供